最近,大学生就业难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设“学生后”、研究生扩招、甚至提出大学生“五年制”,这是病急乱开方;不少高校向企业家校友返校聚会,希望他们接收师弟师妹就业,这些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在参与两会小组分组讨论间隙,成都大学副校长苏蓉快人快语:学到手的才不能用,只能叫“废才”,没有学到企业需要的本领,就被学校匆匆推向市场,大学生也就成了“废才”。(《南方都市报》3月9日)
企业招不到有用的大学生,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这种怪现象一直到今天。经济危机只不过让大学生就业问题暴露的更加尖锐一些而已。最后,企业往往不得不招聘进来,自己培养,慢慢教,慢慢用,为大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人才”付出很大的成本,一个企业招聘一个大学生进来,至少经过一年左右时间培养,这个大学生才能真正对得起所拿的工资,企业承担了大学的实践部分教育功能。废才之说恰如其分。
本是“社会栋梁”的大学生为何却成了“废才”呢?是哪里出了问题呢?大学生本质上说是大学的一个产品,高中考进大学的时候,这些大学生都非常勤奋、智商也高于一般人,这说明“原材料”是非常好的,那么就是大学这个加工厂出了问题!
首先,大学扩招,专业设置,是否按照社会需求来设置的呢?应用型专业与研究型专业的各自比例是多少呢?大学往往什么热门开设什么专业,一个省级大企业的董事长亲口对笔者说,“某某专业等于无专业”。教育部不能盲目扩招,而应该对大学,每年究竟应该培养多少应用型大学生或是研究型大学生进行宏观调控,要求大学设置的专业与就业挂钩。
其次,目前培养大学生的方式依然是“自娱自乐”,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开设的课程依然是大学教授拍脑袋制定的,所有的大学生每门课程的考试依然是背“名词解释”,所有的大学生毕业依然花大量的时间完成毫无意义的毕业论文、“英语四六级”的考试,不管这名大学生是否出国,是否考研,依然成为必须要迈过的门槛。难道每个工作岗位都需要这些吗?大学里学习到的知识能够应用的不到20%,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不论当初背诵的多么滚瓜烂熟,但是工作一年之后相对大部分又还给大学了,那么我们为什么花大量时间来学习这些用不到的知识呢?笔者建议:大学课程砍掉50%的完全用不到的理论教学,用来实践教学,而且实践部分的成绩要与毕业证挂钩,而且实践部分要占到50%。比如,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不在于你的分数考多高,不在于你背诵了多少理论,而在于你参加了多少市场营销的实践,对真实市场营销的理解。这样的大学生,企业马上就能用。笔者曾经招聘过营销团队,大学生综合素质高,但实践远不如没有读过书的人,没有读过书的人从长远来看缺乏成长瓶颈,两难中笔者最终仍然选择没有读书的,毕竟大学生是只懂理论的“废才”,没有眼前的业绩,企业恐怕活不到大学生成长起来的那一天。这是目前企业为何不招聘大学生的原因,正如大学校长说的,目前大学生相对是少的,但是“废才”多少对企业都是没有意义的啊。
大学的教师队伍基本上是一群纸上谈兵的人,他们的考核、晋升,在于在多少核心期刊发表多少论文,是不是硕士、博士,而与老师有多少实践能力无关。以商学院为例,这些教学生经商的老师绝对多数没有经商经历,国外的大学教授不需要每年发表论文,很多都是从企业中来的,在企业担任过总经理、财务总监、市场总监,显然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能够理解市场。包括新闻专业,笔者曾经带过实习生,大学生提的有些问题恍如隔世,中文专业的学生竟然不会写文章!科研对于大学来说的确重要,但是不要忘记培养学生才是大学最重要的功能!
大学生就业难,承受的是大学生和他们含辛茹苦供养的父母,拷问的是我们积重难返的教育体制。教育部应该对此负主要责任,必须要对我国大学生培养机制进行根本性改革,才能改变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盘和林)
(责编:刘宝琴)
- 相关新闻
|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福建日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属福建日报网所有,任何未经本网协议授权的非新闻性质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违者本网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建日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建日报网联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