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报
?第?135??期
?
省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
? |
?2010年9月30日 |
厦门市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动力努力打造文明和谐新社区
厦门市围绕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目标,把创先争优活动与创新社区管理体制机制、服务社区居民群众、推进社区“三有一化”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打造文明和谐新社区。全市有5个街道、9个社区被评为全国、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1个街道、3个社区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荣誉称号。
创新体制机制,在推动社区科学发展中创先争优。坚持把创先争优活动与创新社区管理体制结合起来,构建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工作站“三位一体”的新型管理机制,调动社区各类组织在社区建设中创先争优,在服务群众、促进和谐中推动社区科学发展。一是构建区域化党建格局。在街道和社区两个层面分别建立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社区党建工作协调会,把辖区内的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部队、重点“两新”组织等纳入其中,协调开展社区各类建设,构建资源共享、条块结合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探索成立街道商圈党总支、商务楼宇党支部、居民楼院党小组,把党建工作延伸到社区每个角落,党组织覆盖率达100%。二是整合社区管理平台。建立社区工作站,整合社会治安、流动人口管理、公共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等工作任务,建立“一个牌子对外、一门式办公、一站式服务”的工作架构,实行集中受理、分类办理、限期办结。社区工作站成立后,社区工作者分片包干协同城管部门开展日常管理工作,配合公安机关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动态服务管理,开展社区法制宣传和安全防范,做好计划生育宣传服务,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基本形成。三是拓展社区自治功能。顺利推进18个社区居民直选、30个社区户代表选举。探索“社区事务听评会”、“社区道德法庭”等富有特色居民自治形式,调动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热情。开展社区社会工作试点,建立社会工作室,设置社会工作岗位,协助社区居委会做好有关社会管理和行政事务,为居民提供健康、婚姻、心理等专业服务,拓展社区自治功能。
立足利民惠民,在提升社区服务水平中创先争优。把改善民生、服务群众作为社区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引导社区党组织和党员在服务居民中创先进、争优秀,让群众多得实惠。一是创新服务方式。提倡“零距离”服务,社区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变“找上门”为“上门找”,把服务送到社区居民家中。发展多样化服务,开展志愿服务和邻里互助,发展经营性服务,满足群众多元需求。思明区梧村街道创新设置“党员延时服务岗”,在窗口服务的党员每天下班后延时服务一小时,确保办事群众办完事、办成事。海沧区未来海岸社区针对“上班族”居民多的实际,推出“预约服务”,解决居民群众在下班时间和周末办事难问题。二是健全服务体系。推进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医疗卫生、劳动就业和科教文化等政府公共服务进社区,形成“十分钟社区服务圈”。设立社区劳动就业保障站,为失业人员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指导、职业培训和资金扶持。建立19个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使居民患小病就能在社区得到及时治疗。建立省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通过设立“电话平安铃”、“老年餐桌”和上门服务等形式,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籍等多项服务,让广大社区居民切身感受到创先争优活动带来的新变化。三是打造服务品牌。总结和推广“易物小站”、“爱心餐桌”、“党员帮扶基金”和“友缘速递睦邻卡”等社区特色项目,使服务更温馨更贴心。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开展社区建设“十佳创意”评选等活动,开发群众需求的社区服务项目,增强社区服务实效性,涌现出一批自主创新的服务品牌。思明区嘉莲街道总结推广“爱心超市”的做法,形成以“爱心超市”、“爱心网校”、“爱心助学”、“爱心基金”等八个爱心载体为主体的爱心品牌系列,获得“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等国家级荣誉称号。金山社区为未成年人服务的“四点钟学校”,华福社区为外来人员服务的“新市民文化沙龙”,一里社区为戒毒人员服务的“爱心妈妈帮教队”等等,得到社区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夯实工作基础,在完善社区建设保障中创先争优。把推进“三有一化”作为社区建设的基础和重点来抓,列入社区党组织创先争优重要内容,实现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址议事,为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建设文明和谐社区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经费支持和物质保障。一是打造高效管理服务团队。选优配强以社区党组织书记为重点的社区工作者队伍,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班子成员结构不断优化,目前社区两委成员平均年龄37.1岁、与上届相比下降3岁,文化程度普遍提高,大专以上的占40.7%、与上届相比提高了23个百分点。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考、竞争上岗、先选后聘等形式,先后招考250名35岁以下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充实社区干部队伍。选聘369名富有经验的以离退休党员干部为主的社区兼职组织员和党建指导员。通过组织培训、选派挂职、鼓励在岗学习等方式,提高社区工作者实际工作能力,有530名社区工作者取得社会工作职业证书。二是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把社区基础建设经费、社区办公经费、社区干部工资福利列入各级财政预算。每个社区年度活动经费底限6万元。各级部门委托社区开展工作,要求按照“费随事转”的原则,提供必要经费保障。社区工作者月平均工资超过2000元,并享受工作补贴、社保医保和住房公积金。三是完善活动场所服务设施。通过新建、购买、置换等形式推进社区用房建设,明确新建小区规划建设时预留社区活动用房制度,推进集党员活动、便民服务、文化宣传、信息传播、健康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活动场所建设,改善社区办公和综合用房条件。目前,160个城市社区有155个社区用房面积达到500平方米以上,占97.4%。18个典型示范社区的综合用房面积达到1000平方米以上。各区、街道(镇)也建立社区服务中心、文体活动中心等服务设施,社区设有“一站式”服务大厅、图书阅览室、绿色网吧、健身房等场所。整合利用社区资源,所有中小学校的文体设施、非营利公共服务和活动场所面向社区居民开放,促进社区资源共享。